新闻资讯

易经文化

学习易经的好处

日期:2020-03-07 11:07:55 查看:1026 责任编辑:东盟易经

 易经所言的宇宙自然和人事法则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处处遇到,随时用到,与我们不远离,关键是烟雨蒙蒙,不识庐山真面目,戳破了中间隔的那层薄纸,就立即明白了。太极图在思维上给人们的启发是阴阳交变,绝对没有僵死的思维模式和教条,绝对不是排坐次的固定不变。易的法则变动大,随意性大。它决不是如实证科学有条固定的定律,一个公式,一加一等于二一样就计算出来了。在易学中一加一等于任意数,可等于0,一个阴鱼加一个阳鱼等于一个太极图圆圈;它可等于一,夫妻结合组成一个家庭;它也可以等于三,夫妻结合后生了一个小孩,为三口之家……宇宙间事物万花纷杂,不能用机械的手段和方法去了解它,只能用高度概括抽象的方法来把握它。如以呆板的头脑认定一个固定的法则去学,就不易懂了。因为万物是由“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产生出来的。如果说活学活用的方法,用在学易上是最恰当不过的。易是活的。尽管懂了它的这些法则,若被它拘禁住,这又违反了变易的原则。“发无定法”,要不拘古法,大胆创造,先人能自成体系,自创一法,我们又为什么不可以呢?我在学易中将“先天易数”预测术中的事名、序号、查法全改了,很适用今时之用。在“梅花易数”的基础上悟创了“八卦象数预测法”,并独自创出了一种“用姓名、排八卦、测人生”的预测新方法,完全不同于流行的“姓名学”,所含信息量大,直观、快速、准确。方法是人创造的,古人能创造,我们同样可以创造。大家都沿着老路走,学术还能发展吗?社会还能前进吗?“为道也屡迁”。要知道跟着宇宙法则变,不变是没有用的。易经的法则是“变动不居”的,决不会呆板的停留在某一个地方。大家都熟知古代“刻舟求剑”的寓言,我们不少墨守陈规的人不正在犯着这种错误吗?现代科学也是如此。以前计算机用电子管,一台机子占用了一幢楼。后改用晶体管,只占一间房。现在用集成电路则小到可以一人提着走或装在口袋里,成本低、方便、信息量又大。易经的法则就是这样,一切都在变,又复杂变简单,又繁难变容易,“返朴归真”,“返朴归初”,向着事物的本源靠拢。高产的杂交水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原来的水稻在产量提高上达到了一个极值,再要增产已很困难了,科学家袁隆平则返回去找原本野生稻,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。在学易时,不论怎样变,但决不可离开易的基本法则,就如培育高产杂交水稻,只能找原生水稻,不能用小麦、高粱、玉米一样。

    “君子学以聚之,问以辨之,与以居之,仁以行之”。学习的知识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。向古人学,向今人学,向先于我者学,向后于我者学,向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学。宇宙之法则无处不在,无时不有。善学者,时时处处可以学到知识。要尊敬先人,尊敬老师,但决不能崇拜迷信。多交流多实践,多思考多分辨。有人想给我当学生,由于自己初入易道,才疏学浅,不敢妄为人师贻误他人。另外的更重要的理由是,作为我的学生的人,今后应该必须成为我的老师的人才可以,不然我们只能作为同道学友。这就是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,阴阳互补原理。“大匠诲人以规矩”,善教的好老师在教授时应采取深入浅出,由表及里,用极普通的口语举手可拾的例子,启迪开悟于谈笑之中,循循善诱,讲大道大法,指导思维。善学者应选通大道、明易理、学思路、开悟性,结合所见所闻多一招一式的练,方可事半功倍。不习大法只求一卦一命的破解,非善为也。

    易学是高深的。要真的把它变成有用的,必须做到实用。只专注文辞的考证,空言泛泛之词,花了大量时间,收效甚微或无所得,这种作法还是留作个别专业学者进行吧。没有做到实用,还是抽象化的沉埋在故纸堆里,钻牛角尖,没有价值。“学以致用”,学习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。易学者应是一个理论基础知识牢固,知识渊博,品格高尚的学者。同时又是一个善于审时度势,预测技法精巧的先知,即既是学者又是预测大师,先知先觉,德高道高。学习和运用时要放弃门户之见,派别之争,要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,不要保守,各人将自己的心得,成果都奉献出来,易学整体水平则会前进一大步。不要故步自封,自以为了不起,老子天下第一,就会象《剥》卦一样一阳爻在上,处在极为,随时都有跌倒的危险。应象《复》卦那样一阳爻在下处在小学生位置,永远初兴进取。要如《萃》卦,集天地众美于一身,得天下之大成;要有《震》的勤思,《离》的光明,二者结合起来得《丰》卦,大有收获;若如《坎》,则满而外溢,损而有险。学易者,心要明澈,心明则性灵,无量而广大畜,容得下整个宇宙,一切在心,用心去悟,去静思。“易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。”感而遂通后,易之道,易之术则可“不行而至,不疾而速”得矣。

   易经的学习和运用,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,是一件非常容易而且令人愉快的事。


 

友情链接

中华易经网 | 汇盛信息技术 |

版权所有:关绍灵,网站名称:绍灵易经分享,隶属于广西东盟国际易学研究院安徽分院培训基地  联系电话:13217129917  联系地址: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 技术支持:HSIT